在浩瀚宇宙的近地轨道,一场无声却激烈的 “圈地运动” 正悄然上演。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中国星网”),作为这场太空竞赛中的国家队主力,正以破竹之势与时间赛跑,全力构建属于中国的卫星互联网版图,力求在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
自 2021 年 4 月成立伊始,中国星网便肩负起打造国家卫星互联网体系的重任,承载着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期望。其核心项目国网(GW)星座,堪称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 “超级工程”,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意图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网络大网,为世界各个角落带去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然而,这场太空征途,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时间更是最大的 “拦路虎”。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下规则,低轨的频谱和轨道资源遵循 “先占永得” 原则,申报频率资源后需在七年内完成全部部署任务,否则优先权作废。对于中国星网的 “星网计划” 而言,意味着必须在 2027 年年底前完成至少 1500 颗卫星的部署,才能牢牢握住宝贵的无线电频率资源。
在加快发射节奏的同时,中国星网也在不断探索降本增效的路径。一方面,在卫星制造环节,借鉴汽车制造理念。例如,吉利旗下时空道宇将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和失效模式分析(FMEA)等品控方法引入卫星生产,单星成本降低 40 – 50%,年产能提升至 500 颗,实现 “一天一颗” 的高效生产。另一方面,我国多款可回收火箭项目稳步推进。“朱雀三号” 预计年底前首飞,目标将发射成本压缩到 3000 美元 / 公斤以下;“天龙三号、力箭二号” 等可复用火箭也在紧锣密鼓研发改进中。一旦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载效率,为中国星网的星座部署注入强大动力。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关乎中国星网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卫星互联网作为未来数字世界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海洋、沙漠、高山、极地等地面基站难以覆盖的区域,卫星互联网通过低轨星座可实现无死角信号覆盖,为远洋渔业、科考探险、偏远村落等提供稳定网络接入;在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其独立于地面设施的特性,能够迅速恢复通信,保障救援指挥与灾情信息传递,成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支撑;从长远看,卫星互联网还将深度赋能低空经济、智能交通、物联网、远程医疗等新兴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望未来,中国星网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按照规划,2025 年底,“千帆” 星座将完成 648 颗卫星发射,具备区域网络覆盖能力;2027 年底,完成 1296 颗卫星的一期建设,实现全球覆盖;到 2030 年底,国网星座将完成 10% 的卫星发射,此后平均每年发射 1800 颗。未来十年,我国预计将部署近 30000 颗卫星,平均每年 3000 颗。届时,庞大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将全面建成,无论身处世界何处,人们都能通过卫星网络畅享便捷的数字生活,我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也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中国星网从未停下脚步。凭借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它正一步步跨越艰难险阻,向着构建全球领先卫星互联网的目标全力冲刺,在浩瀚宇宙中镌刻下属于中国航天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