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无人机技术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众多行业的作业模式,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农林植保、测绘勘探、影视拍摄、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市场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抢占低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正全方位、多层次地加紧培养无人机人才。
政策扶持: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2024 年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对低空经济的高度重视,也为无人机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低空经济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的 17 个新职业中,“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 赫然在列,其主要负责无人机群飞行路线规划、飞行计划与任务制订、飞行现场管理等工作,这为相关人才的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相关专业,并对开展无人机培训的机构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响应,加大对无人机人才培养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教育体系完善:多维度培育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增设专业,提升科研能力
今年早些时候,教育部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 6 所高校增设 “低空技术与工程” 新专业,今年秋季正式招生。这些专业课程设置丰富多元,涵盖了无人机设计与制造、飞行控制技术、航空电子系统、空域管理等核心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无人机产业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
此外,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公布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聚焦无人机前沿技术研究,如智能飞行算法、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新型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等,提升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科研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创新支持。
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对接产业需求
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技能培养优势,积极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无人机装调检修等专业。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无人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无人机操作、维护、编程等实用技能。课程设置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一线工作。
同时,职业院校还通过开展短期培训、技能鉴定等方式,为在职人员和其他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提升无人机技能的机会,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社会培训:补充人才供给,提升行业活力
面对庞大的人才缺口,社会培训机构成为重要的补充力量。在云南从事无人机培训的张超表示,自 2024 年下半年起,学员数量大幅增加,其所在培训中心每月培训约 140 人,几乎是此前水平的三倍,学员年龄多在 20 岁至 40 岁之间。这些学员有的看好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将考取无人机执照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新方向;有的则来自其他行业,希望通过掌握无人机技能实现职业转型。
培训机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初学者的基础操作培训、面向行业应用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针对考证的考前辅导等。并且,引入先进的模拟飞行设备和教学软件,提升培训效果,为社会输送大量实用型无人机人才。
赛事活动:激发兴趣,挖掘潜在人才
各类无人机赛事活动蓬勃开展,成为激发青少年对无人机兴趣、挖掘潜在人才的重要平台。像 2025 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同期举办的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室内项目)锦标赛,其中无人机足球项目吸引了全国 137 支队伍、500 余名运动员参与。该项目将足球竞技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趣味性与科技感十足,已被纳入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赛事体系,并于 2025 年首次成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
在赛事中,选手们通过对无人机的改装调试、精准操控,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也点燃了对无人机领域的热爱。这些赛事为广大无人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将为无人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精准培养人才
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学大教育投资北斗伏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双方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推动低空技术研发与教学资源转化,共同打造贯通教学、实训、认证和就业环节的一体化平台。
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行业最新需求和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实现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中国加紧培养无人机人才,是顺应低空经济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发挥社会力量、举办赛事活动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多管齐下的举措,我国正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无人机人才培养体系,为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全球无人机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