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本计划于今年 7 月 31 日上映,该片聚焦侵华日军 731 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细菌实验的暴行,筹备拍摄耗时多年,承载着还原历史真相、铭记民族伤痛的厚重意义。然而,影片未映先火,却深陷举报风波之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争议。
举报理由剖析
“血腥暴力吓坏孩子” 说
一部分举报者以 “血腥暴力吓坏孩子” 作为主要理由。《731》预告片所呈现的内容,如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细菌感染等场景,确实令人触目惊心。预告片中展示的婴儿实验台等画面,更是让人心痛不已。这些家长认为,如此残酷写实的场面,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可能让孩子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破坏他们的心理健康。
但这种观点也遭受诸多质疑。导演赵林山就曾犀利反问:“当年 731 部队拿中国孩子做实验时,谁问过他们是否害怕?” 哈尔滨罪证陈列馆里,那被冻得紫黑的儿童小手,以及日本 NHK 纪录片中老兵描述的胎儿在母腹中的最后挣扎等真实历史画面,远比电影里呈现的血腥场面更令人揪心。若仅仅因为害怕孩子看到残酷内容而阻止影片上映,是否意味着要将历史的黑暗面完全对孩子屏蔽?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对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一无所知,真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吗?电影院完全可以通过明确标注分级建议,将孩子是否观看的选择权交到监护人手中。平日里,商业片中不乏大量暴力、情色内容,家长们对此能够接受,为何面对真实历史却如此抗拒?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应是教会他们以勇气和理性去直面真相,铭记历史,而非将他们与历史隔绝开来。

“破坏中日友好” 论
还有部分举报者声称电影 “破坏中日友好”,这种言论混淆了揭露罪恶与煽动仇恨的界限。731 部队所犯下的罪行,绝非简单的两国间冲突,而是对全人类尊严与良知的严重践踏。他们在中国东北,以 “防疫给水” 为掩护,进行了冻伤实验、细菌感染实验、毒气实验等惨无人道的行径,至少 3000 多名鲜活生命在他们手中消逝,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孩子。这些罪行铁证如山,是人类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黑暗印记。
铭记这些罪行,目的在于警示后人,避免悲剧重演。日本右翼团体长期以来在教科书中抹去南京大屠杀等真相,用 “共荣” 来美化侵略,企图歪曲历史。如今,这些举报者以 “破坏友好” 为由指责揭露历史的影片,其背后意图令人怀疑。真正的中日友好,必须建立在日本正视历史、真诚忏悔的基础之上,而非要求中国单方面遗忘和妥协。若为了所谓的 “友好”,对历史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民族尊严的严重亵渎。
举报背后的复杂因素推测
历史虚无主义作祟
在这些举报背后,隐约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身影。他们打着 “言论自由” 的旗号,轻视历史事实,恶意抹煞 731 部队罪行的种种证据。从俄罗斯解密的日军高官供词,到 731 老兵的忏悔,再到哈尔滨罪证陈列馆中的物证,每一份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 731 部队的暴行。然而,一些人却对此视而不见,甚至质疑历史的真实性。比如,曾有科普博主宣称活体蒸干实验不现实,但其言论竟出自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恶魔的饱食》一书,该书正是揭露 731 部队暴行的著作。这种罔顾事实的行为,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他们试图通过否定历史,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外部势力干预猜测
电影《731》遭遇大规模举报,正值日本申报 731 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阻碍之际,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日本官方对 731 部队的暴行从未正式道歉,还长时间淡化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的记载。此次影片面临抵制,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外部势力,尤其是日本方面,试图通过舆论操控来阻止历史真相的传播。另外,百万级的举报量显得不太自然,不排除存在境外势力操控或国内精日团体有组织行动的可能。此前,国内也曾出现过诸如江苏南通车主张贴 “731 部队必胜” 标语、紫金山抗战遗址日军军装摆拍等事件,反映出部分 “精日” 群体对历史的漠视与歪曲。此次针对《731》的举报,是否是这些群体在背后推波助澜,值得深入探究。

代际认知差异与文化渗透影响
当下,一些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缺乏共情,甚至出现穿日军军装拍照、戴日军必胜头巾等挑衅性的行为。这与教育的缺失以及历史的娱乐化不无关系,使得部分年轻人将《731》中的暴行视为猎奇素材,而非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同时,日漫、时尚等文化的大量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群体对民族创伤的敏感度,催生了精日思想,导致部分人对揭露历史罪行的影片产生抵制情绪。这种代际认知的差异以及外来文化渗透带来的影响,在电影《731》的举报风波中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