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搭载了1700余枚零件的手术机器人将实时生成的3D影像瞬间投射至5000公里外主刀医生的操作台前,一场突破空间与距离,由医生与机器人协同,全球首例超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成功完成。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天府软件园,对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创始人李耀进行专访,探寻这款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初衷,了解他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故事,以及“成都造”手术机器人迈向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他说:“医疗器械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我希望通过‘成都造’,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成都扎根,研发出更多‘聪明’的机器人,让先进医疗资源惠及大众。”
▲李耀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
“让机器人更聪明”
作为地道的成都人,李耀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先后参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研究,以及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研究。
一路成长学习、一路思考方向。李耀回忆:“研究生毕业时,面临重要的选择,所学的通信工程、控制算法究竟能为社会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当时导师的一席话,让他开拓了新的方向:“未来,机器人一定和人在一起,你应该去了解更多的医学。”
▲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
博士后期间,李耀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互控制技术。随着研究深入,成都人骨子里的“创新基因”又开始不安分了。他说:“我想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这样的信念,也正是他回国创业的初心。
在李耀看来,医学机器人虽然起步晚,但整个赛道几乎是空白,有着庞大且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他解释,对医生而言,机器人是助手,能触达传统手术无法进入的“无人区”,并提高手术精准度。医疗资源不丰富的地方,机器人则是“导师”,可对医生进行培训,并辅助降低手术难度。
8年创业,摸索从“0”到“1”的突破,300余项国内外专利,李耀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世界级难题:具身智能算法实现0.1毫米控制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全球首创低带宽远程手术系统,成功完成上海至喀什5000公里超远程无创手术;AI辅助手术系统将手术出血量缩减到1ml;打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行业垄断,降低设备成本,普惠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