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玲怒怼淘宝的舆论余波未平,海基维一公司“被假货逼疯”的控诉仍在回响。两起事件看似无关,却共同指向同一病灶:电商平台已成假货与侵权行为的温床,而现有治理体系正陷入“打不尽、防不绝”的闭环困局。破解这一困局,亟需打破平台主导的规则霸权,构建多方共治的市场生态。
假货与侵权的泛滥早已形成成熟产业链。在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李鬼” 们的操作愈发隐蔽:从淘宝上 1000 余个 “白云山维一” 精油假货链接,到盗用明星肖像的虚假宣传,再到利用 “镜像翻转” 技术盗播带货的灰色操作,制假售假已实现 “产供销” 全链条升级。更棘手的是,不法商家多使用虚假地址注册,即便平台配合调查,也难以追溯实际经营者,形成 “打一个、冒一群” 的游击态势。
平台的规则设计缺陷则为乱象提供了生存空间。淘宝要求企业打假需提交多重公证材料,审核标准主观随意,却对商家资质核验流于形式 —— 自然人无需完备手续即可开店售物。这种 “宽进严出” 的规则导向,本质是将监管责任转嫁给维权方。更恶劣的是维权评分机制与信息封锁:投诉失败会影响后续通过率,而平台拒绝披露售假者信息,即便公安机关调取证据也需复杂流程,彻底堵死了维权通道。
消费者与企业早已沦为受害者。普通买家面对 “高仿” 商品难辨真伪,遭遇侵权后往往因金额小、举证难选择放弃。企业则被迫陷入 “全民打假” 的消耗战:海基维一专门成立 “打假办”,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仍有数千条假货链接无法清除。这种内耗不仅吞噬企业创新动力,更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 正规产品因成本高失去价格优势,假货反而占领市场。
破解困局需打破 “平台自管” 的单一模式,构建三重治理防线。首先是技术防线,平台应借鉴新华网提出的 “以魔法打败魔法” 思路,升级 AI 监测系统,对肖像滥用、假货特征进行实时识别,而非依赖事后投诉。其次是规则重构,监管部门需强制平台简化维权流程,建立 “举证责任倒置” 机制 —— 要求商家自证授权合规,而非由维权方反复举证。最后是惩戒升级,对多次侵权的商家实施 “终身禁入”,对失职平台依法处以高额罚款,打破 “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的失衡状态。
刘嘉玲的喊话与企业的控诉,共同发出了重构市场秩序的强烈信号。电商平台不应再将侵权与假货视为 “发展代价”,而应认识到:唯有坚守法律底线,才能维系长期生存。当技术监测更敏锐、规则设计更公正、惩戒力度更强劲,“李鬼” 终将无处遁形,消费者与企业才能真正摆脱维权困境,让电商经济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