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25 年 9 月 1 日至 2026 年 8 月 31 日期间,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今年 3 月,财政部曾透露,将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而今靴子落地,无论是贴息范围划定,还是贴息规则设计,都颇具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了 “冰火两重天” 局面:一边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新消费火爆,一边是传统大宗商品消费乏力;一面是消费供给愈发多元,一面是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要激发消费潜力,就要找到结构性矛盾并靶向发力。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就打出了 “广泛辐射 + 重点涵盖” 的组合拳:全面覆盖单笔 5 万元以下消费,也重点覆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单笔 5 万元及以上消费。也就是说,其覆盖面既包括 “衣食住行” 基础刚需型消费,也包括民生改善型消费;既包括大宗商品消费,也包括服务消费。


提振消费,不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而是长期性的战略部署;不能止于单线条作业,而应变成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政策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从规则上看,贴息比例设置 “1 个百分点” 和 “不超合同利率 50%” 两道阀门,确保财政资金撬动效应最大化的同时,也防范市场利率无序波动;从资金来源上看,中央财政承担 90% 贴息资金的安排,彰显了国家提振消费的决心,又为地方政府预留施策空间;从口径上看,“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也留下了政策延长机制窗口…… 这些都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精细。


本质上,贴息政策的深层价值,已远超单纯的消费刺激工具:在微观层面,着力构建的是 “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 – 消费能力提升 – 企业经营改善” 的良性循环链;中观层面,七大重点领域的定向支持,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宏观层面,消费信贷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的动能切换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希望银行等多方在政策落地时,通过建立健全贴息资金流向监控机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等办法,确保贴息政策的利好落到实处,为消费引擎加注高标号燃油,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