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公布,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方案明确规定,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不论家庭生育的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年均可领取 3600 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 3 周岁;对于 2025 年 1 月 1 日之前出生且不满 3 周岁的婴幼儿,也将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这一普惠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在生育支持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
育儿成本的高企,已成为横亘在许多家庭面前、阻碍生育意愿提升的 “拦路虎”。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庭便开启了一场与经济压力的 “马拉松”。奶粉、纸尿裤等日常消耗品开支不断,早教、医疗等刚性支出更是让许多家庭倍感吃力。据人口学家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估算,全国 0 至 2 岁婴儿的平均养育成本高达 24538 元 / 年 。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不少家庭在生育问题上踌躇不前,“想生却不敢生” 成为许多育龄夫妇的无奈心声。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落地,恰似一场 “及时雨”,为育儿家庭注入了宝贵的现金流。每年 3600 元的补贴,虽然不能完全覆盖育儿的全部开支,但对于许多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让他们在育儿之路上感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这一补贴不仅仅是金钱的给予,更是国家对育儿家庭的重视与支持,传递出 “生育不再只是家庭内部事务,国家将与家庭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的强烈信号。


回顾我国生育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各地已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自 2021 年以来,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相关政策 。四川省攀枝花市率先推出育儿补贴政策,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本地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 500 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 3 岁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规定,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 1 万元,生育二孩累计发放育儿补贴 5 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累计发放育儿补贴 10 万元 。这些地方实践为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如今国家层面普惠性育儿补贴机制的建立,更是将生育支持政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打破了以往区域政策的碎片化状态,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制度统一与覆盖,让每一个育儿家庭都能享受到公平、稳定的政策支持。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在政策设计上的诸多亮点,也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与人性化。其一,补贴覆盖范围实现了重大突破,将一孩家庭也纳入其中。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中,一半以上为一孩,一孩家庭是育儿家庭的主体 。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不仅体现了生育支持的公平性与全面性,更从根源上重视了家庭生育的起点。生育一孩时家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压力、育儿经验不足等问题交织,此时给予补贴,有助于改善家庭的首次生育体验,为后续再生育奠定良好基础。其二,在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发挥了主导作用。今年初步安排预算 900 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总体承担约 90% 。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因地方财力差异导致补贴落实不均的问题,确保了补贴政策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稳定、有序地推行。其三,在申领流程上,充分考虑了群众的便捷性。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领,同时依托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设置育儿补贴申领专区,并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开通申领入口,实现了 “不出门、随手点、轻松办” 。对于因特殊原因无法线上申领的群众,还保留了线下办理渠道和人工服务,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育儿补贴只是我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要从根本上提升生育意愿,还需多管齐下,形成政策合力。在托育服务方面,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解决双职工家庭 “带娃难” 的燃眉之急,让家长们在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在教育领域,要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在职场权益保障上,要建立健全生育政策成本共担机制,避免因生育导致女性职业发展受阻,让职场育龄夫妇能够安心生育、放心养育。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积极探索与有力尝试。它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育儿家庭减负,向全社会传递了生育友好的强烈信号。在未来,随着各项生育支持政策的协同推进与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生育将不再是家庭难以承受之重,更多家庭将在政策的支持与关怀下,勇敢地踏上育儿之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