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的PC电脑亮相,3nmSoC芯片设计实现突破……
但对这些“增芯补魂”的进展,舆论场上除了掌声,依然有不少消极声音。有人忧虑“中国芯”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有人质疑“自研”之下“技术自主可控究竟几何”,话里话外,既有“爱之深责之切”,亦不乏情绪化、标签化的贬低。
就这些论调,应该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从“芯”破围,是一切从零开始,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不断迂回,寻找发展的空间与技术突破的可能?理性探讨、凝聚共识十分重要。
(一)
半导体产业乃至更大范围内科技发展的路径之争并非从今日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技工贸”“贸工技”两大路线就曾引发广泛争议,技术优先还是贸易优先,困扰了也改变了一代人。
社会层面认识发生极大转变,某种程度上始于2018年。彼时,美国断供中兴、制裁华为,针对中国的“芯片硅幕”缓缓落下。几年来,美国对中国芯片发展的围堵步步收紧,实体名单上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封锁链越来越长。
变本加厉的制裁断供,逐步击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倒逼中国科技企业坚定自主创新、国产自研的信念。当自研芯片成为品牌手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啃下这块硬骨头也就成了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
从大国竞争的角度看,作为现代信息科技的基石,小小芯片承载着“万斤重担”。回看历史,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不可一世”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展开全面打压,日本“失去三十年”与其半导体产业的没落存在紧密关系。而韩国几大厂商则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弯道超车,迅速赶超日本,为韩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今天,美国将芯片视为维护霸权地位的“杀手锏”。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更有着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芯片产业的支点作用不言而喻。
(二)
唯有自立自强才能不被卡脖子,这已毫无争议。但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当下一些论调似乎进入了误区——
一种是宣扬“闭门造车”,期待企业“从发明轮胎开始造车”,对半导体产业链实现100%自研、自产;一种是拿“白宫严选”当作评价国内企业创新成就的标准,不被制裁就免谈“国产”、莫聊“自研”。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相关方面“增芯补魂”动作不少,却常常被指责“套壳”“伪自研”“半拉子工程”。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论调是背离实际的——
其一,半导体产业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全球分工与合作。据业界统计,制造一颗芯片需要至少7个国家、39家公司的产业协作,大约涉及50多个行业、几千道工序。到今天,全球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半导体全产业链的自给自足。如果按“100%全链路自主可控”来评判芯片是否为“国产”“自研”,那苹果、英伟达、台积电、微软等科技巨头没有一个符合标准。我们显然不能因为有人想“脱钩断链”,就被牵着鼻子走,自绝于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