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联储 10 月发布的《褐皮书》与 9 月会议纪要相继揭开面纱,美国经济的真实图景逐渐清晰:既未陷入衰退泥潭,却也难掩增长乏力的疲态,在通胀粘性与就业疲软的双重压力下,正站在 “软着陆” 的临界地带。这些来自政策制定者的一手观察,远比单一经济数据更能反映美国经济的深层矛盾。


劳动力市场的降温成为最直观的信号。尽管 8 月失业率 4.3% 仍处于相对低位,但这一数字已创下四年来新高,且非农新增岗位连续两月低于预期,5 至 6 月的数据更是被下修逾 90 万个。《褐皮书》更直白地揭示,多数地区企业正通过裁员或自然减员缩减规模,需求疲软、经济不确定性与 AI 技术普及成为主要动因。这种降温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差异:酒店、农业等行业因移民政策调整仍面临用工短缺,而周期敏感的非裔青年失业率却在上升,就业增长愈发集中于少数行业。劳动力市场的 “冰火两重天”,让美联储政策制定陷入两难。
通胀的 “粘性” 则持续考验政策耐心。8 月核心 PCE 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9%,仍高于 2% 的长期目标,而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成为重要推手 ——《褐皮书》中 “关税” 一词虽从 8 月的 100 次降至 64 次,但其引发的成本上升仍在向终端价格传导。企业正陷入艰难权衡:部分为保竞争力选择自行消化成本,部分则将压力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这种分化使得通胀走势更难预判。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已攀升至 5 月以来高点,而政府停摆导致 CPI 等关键数据延迟发布,进一步加剧了数据依赖型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


经济增长的放缓与金融风险的隐现,构成了现状的另一重底色。2025 年上半年实际 GDP 增速明显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成为主要拖累,私人国内最终购买支出增长乏力。消费市场呈现显著分层:高收入群体奢侈品与旅游支出依旧强劲,中低收入群体却只能依赖折扣度日。金融领域的隐患同样不容忽视:9 月中旬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短暂飙升,常设回购便利工具使用量增至 15 亿美元,显示银行体系准备金减少已带来流动性紧张迹象,而长期高利率下的银行持债亏损风险仍未解除。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美联储的政策选择尽显谨慎。9 月会议以压倒性优势决定降息 25 个基点,既回应就业下行风险,又避免过早宽松推升通胀。鲍威尔反复强调 “一会一议” 的无预设路径,本质上是对 “两难困境” 的坦诚 —— 降息可能引爆通胀,维持高利率则恐触发滞后性衰退,不存在 “无风险路径”。市场普遍预期年底前至少还有两次降息,但 10 月政策大概率将保持观望,等待更多数据明朗。


美联储的系列披露如同一张精准的诊断报告,揭示了美国经济在多重矛盾中的挣扎状态。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分化、通胀的顽固粘性、增长的内生乏力与金融风险的潜在累积,共同构成了当前经济的 “新常态”。当政策制定者在通胀与就业、刺激与风险之间反复权衡,美国经济能否实现 “软着陆”,不仅取决于后续数据走势,更考验着美联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平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