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社交账号突然清空 —— 曾经连发数十条回应争议的动态消失无踪,只留下空白的主页。这场持续半个月的预制菜舆论风暴,最终以创始人的 “沉默退场” 暂告段落,却给餐饮行业留下了一道深刻的信任伤疤。


风波的导火索藏在一张 830 元的账单里。9 月 10 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五人 15 道菜的消费记录迅速点燃舆论 —— 人均近 170 元的价格,与消费者认知中 “现做现炒” 的期待形成尖锐对立。彼时没人料到,这条抱怨会演变成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贾国龙的首次回应充满火药味。9 月 11 日晚,他在门店指着菜单强硬表态 “十三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连说三个 “一定” 要起诉罗永浩。这种强硬姿态非但没能平息质疑,反而激发了公众的探究欲。罗永浩随即抛出十万元悬赏征集证据,并在直播中展示了西贝 18 个月保质期的冷冻鱼、标注 “堂食袋装” 的牛肉等食材,直指其 “撒谎”。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西贝自己的 “透明化” 尝试。9 月 12 日宣布开放后厨后,媒体与顾客的探访变成了 “大型翻车现场”:保质期 24 个月的西蓝花、转基因油、隔夜菜复热上架等问题被接连曝光,甚至出现 “漏勺疏通下水道” 的卫生隐患。这场本想自证清白的行动,反倒坐实了消费者对 “预制菜 = 不新鲜” 的担忧,日营业额从减少 100 万骤增至 300 万,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午间等位桌数降幅超七成。
公关策略的反复让信任加速崩塌。9 月 15 日西贝发布道歉信,承诺将中央厨房工艺改为门店现做,贾国龙却私下称罗永浩是 “网络黑嘴”;9 月 23 日推出《7 岁的毛毛想念西贝》的煽情文试图挽回口碑,被网友痛批 “公关史诗级拉垮” 后紧急删除;最终推出的 “每人赠 100 元代金券” 活动,更被视作 “用优惠掩盖问题” 的无奈之举。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止预制菜本身。正如媒体所指出的,矛盾本质是 “信息不对称”—— 西贝依据行业标准认为 “预处理不等于预制菜”,但消费者朴素地将 “非现做” 等同于欺骗。当人均消费远超九毛九等同类品牌的西贝,无法提供匹配价格的 “现做体验” 时,信任便随之瓦解。有网友直言:“人均 150 元的餐厅,没资格用预制菜”,道出了大众的核心诉求。


贾国龙的删号退场,或许是疲惫后的无奈选择。从强硬反击到煽情挽回,从开放后厨到金钱补偿,西贝的每一步应对都精准踩错了节奏 —— 用情绪化对抗替代理性沟通,用技术辩解回避知情权问题,最终在舆论漩涡中越陷越深。
如今西贝的门店仍在营业,但消费者心中的天平已然倾斜。这场风波催生了行业的连锁反应:老乡鸡置顶预制菜标识声明,巴奴开放后厨直播,国家卫健委也加速推进预制菜国标制定。只是对于西贝而言,空白的社交账号易建,被透支的信任却难再重建。餐饮行业的真相从来简单:透明与真诚,远比昂贵的公关更能留住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