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预制菜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烹饪和用餐方式,在餐饮市场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预制菜仍存在诸多问题,市场对其毁誉参半。
根据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 (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 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预制菜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历史可追溯到 20 世纪初,美国发明的快速冷冻技术为其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餐饮需求大增,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应运而生,它们使用标准化、规模化的预制食材,极大地提高了出餐效率和品质稳定性,成为预制菜行业的先驱。在日本,20 世纪 60 年代起,冷链建设推动预制菜发展,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世博会大量采购包括预制菜在内的冷冻食品,使其得到民众广泛认知。而在中国,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净菜配送加工厂开始出现,预制菜正式起步,此后逐步发展,尤其是 2020 年疫情后,C 端需求高增,迎来爆发期。


相较于完全现场烹饪,预制菜有着显著优势。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 (化名) 告诉记者,使用预制菜能够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预制菜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通过将各类较为耗时的工艺前置,使得餐厅能够在几分钟内复现口味。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预制菜能节省大量做饭做菜的时间;对于厨艺欠佳的人,它能带来一定的烹饪成就感;一些加工难度高的菜系,在家难以完成,预制菜则丰富了家庭餐桌的菜品选择。预制菜相较于外卖食品更 “摸得见、看得着”,相较于餐馆菜品,性价比也更高。
但预制菜并非完美无缺。目前,预制菜缺乏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产品标识信息不明等问题。从食品安全角度看,若在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引发食物中毒。营养方面,预制菜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因经过预处理、长时间高温烹饪等环节,会造成大量营养成分流失。为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和色泽,预制菜通常还会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含大量添加剂的预制菜,可能增加肝脏、肾脏的代谢负担。


展望未来,预制菜将朝着品质升级与健康化、场景与人群精细化分化、口味与品类多元化地域化、技术赋能与体验创新、渠道下沉与市场教育等方向发展。但要实现这些,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解决现存问题,让预制菜在便捷的基础上,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真正成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优质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