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爱风尚w

3.5 克月壤改写太阳系历史:嫦娥六号将月球撞击风暴推前 1 亿年

2025-09-30
当嫦娥六号携带的 3.5 克月壤样品在实验室完成高精度分析,一则颠覆认知的结论震惊了国际天文学界 ——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 41.6 亿年前,将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 “撞击风暴” 起始时间向前推进至少 1 亿年。这项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成果,为重构太阳系早期演化图景提供了关键锚点。
这场跨越星际的 “时间回溯”,始于三颗微末岩屑的发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在月壤中,筛选出直径仅 150 至 350 微米的撞击熔融岩石碎屑。这些被称为 “岩石时钟” 的特殊颗粒,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天体撞击产生的熔融产物,其内部封存的同位素信息,成为记录远古撞击事件的天然档案。通过高精度年代学分析,团队锁定了岩屑的形成年龄,并结合遥感图像与地球化学数据交叉验证,最终确立了 41.6 亿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
这一发现直接破解了持续数十年的科学争议。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太阳系 “撞击风暴” 发生于 38 亿至 40 亿年前,且存在 “强度骤增” 与 “渐变衰减” 两种对立假说。嫦娥六号的探测结果给出了明确答案:阿波罗盆地作为月球晚期撞击事件的启动标志,其 41.6 亿年的形成时间证明风暴起始更早,且强度呈渐进式衰减而非突然爆发。这一结论重构了月球演化的时间线,也为火星、水星等行星的撞击坑定年提供了全新参照。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对地月系统起源的启示。41.6 亿年前正值太阳系形成初期,此时的撞击事件直接塑造了类地行星的演化路径。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的撞击遗迹是太阳系早期历史的 “活化石”。嫦娥六号采样点位于月球南极 — 艾特肯盆地内部,这里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构造之一,其形成年龄的精准测定,为理解地球早期遭撞击的频率、强度及生命起源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间接证据。
徐义刚院士指出,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 “样品的独特性与分析的精准度”。嫦娥六号是人类首个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探测器,其获取的月壤未受地球物质污染,而团队研发的超高精度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微量样品的年代学精确解析。与 2018 年阿波罗样品研究相比,此次成果将撞击事件定年误差缩小至百万年级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当实验室的分析仪器缓缓归零,这 3.5 克月壤承载的意义已然超越物质本身。它不仅改写了月球撞击历史,更证明中国已掌握深空探测的核心技术链条 —— 从精准采样到实验室破译,每一步突破都在推动人类向宇宙起源的终极答案迈进。正如《自然・天文学》审稿人所言:“这组数据为太阳系早期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新的基准,其价值无可估量。”

最新文章

月壤里的中国答案:嫦娥六号解锁月球演化三重科学密码

科技

 

阅读18566

3.5 克月壤改写太阳系历史:嫦娥六号将月球撞击风暴推前 1 亿年

科技

 

阅读16138

刘诗诗黑色喇叭长裙惊艳亮相,单手托腮诠释高级清冷感

明星

 

阅读11391

大限仅剩 1 天!美国政府关门危机倒计时,两党博弈让 400 万雇员买单

新闻

 

阅读13471

张天爱粉色套装解锁美式甜心,单手抱雕塑演绎甜辣张力

娱乐

 

阅读17776

2022 twobaby.net 冀ICP备20013543号-2

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