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抛出 “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 的诘问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狂热表象正被撕开一道裂口。资本市场的集体亢奋与技术落地的现实骨感形成尖锐对立,估值、技术、场景三重幻象共同构筑起当前的行业泡沫。


估值透支是泡沫最直白的注脚。2024 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融资额屡创新高,企业估值普遍达到营收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2024 年前 10 个月全球 69 起融资总额超 110 亿元,而同期市场规模仅 27.6 亿元,资金与价值的倒挂已然显现。二级市场更显癫狂,相关板块市盈率飙升至 62.57 倍,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振邦智能等龙头股单日换手率曾突破 200%,资本炒作痕迹清晰可辨。这种脱离基本面的估值逻辑,本质上是对未来增长的过度预支。


技术演示的炫技性掩盖了实用性不足的真相。企业热衷于展示机器人跑步、后空翻等吸引眼球的动作,但这些表演多依赖预编程和特定环境,缺乏真正的自主决策能力。写毛笔字的机器人需频繁休息暴露散热短板,抓取柔软物体时动作迟缓且依赖遥控,凸显出触觉传感与力控算法的核心瓶颈。所谓的 “技术突破” 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工业级可靠性与消费级性价比仍有鸿沟,这种 “炫技泡沫” 正在消耗行业信任。
场景想象的乐观主义遭遇现实冰冷狙击。许多规划中的家庭保姆、老人护理等 C 端场景,既无法突破成本关 —— 当前机型单价超 12 万元,也难以解决技术适配难题,家庭服务机器人日均使用时长不足 1 小时。即便是商业场景也陷入尴尬,深圳某商场导引机器人回本周期需 3 年,而工业领域的量产规划更沦为空谈,某企业百万台产能目标背后,2024 年实际交付仅 1.2 万台。场景闭环的缺失,让万亿市场蓝图沦为空中楼阁。


历史经验警示,泡沫破裂往往伴随行业洗牌。当前的狂热若不降温,恐将重蹈部分企业市值从 150 亿跌至 15 亿的覆辙。唯有刺破幻象,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行业才能摆脱泡沫依赖,走向真正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