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爱风尚w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业务版图,正在迅速扩张

2025-07-25
据彭博社 7 月 24 日消息,根据彭博社查阅的文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寻求大规模扩张业务,预计到 2031 年每年将为 2 万名患者植入芯片,年营收至少达到 10 亿美元。
根据 Neuralink 最近向投资者展示的资料,该公司还计划在六年内运营大约五家大型诊所,并推出至少三个版本的植入设备。其中,Telepathy(心灵感应)版本旨在实现人脑与机器之间的通信;Blindsight(盲视)版本致力于帮助盲人恢复视觉;Deep(深度)版本则用于治疗震颤和帕金森病。
文件显示,Neuralink 预计到 2029 年将在美国获得 Telepathy 设备的监管批准,并希望每年开展约 2000 例手术,年营收至少达到 1 亿美元。随后到 2030 年,Neuralink 计划推出恢复视力的芯片 Blindsight,手术量将扩大到每年 1 万例,营收超过 5 亿美元。文件显示,这些预测数据基于 “每次手术 5 万美元的保守报销金额” 计算。
Neuralink 的这些财务预测,以及该公司在治疗震颤和帕金森病患者方面的研究,此前从未被公开报道过。Neuralink 公布的这些目标显示出马斯克为该公司设定了宏大愿景以及激进的推进计划。迄今为止,仅有不到 10 位公开已知的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植入了 Neuralink 脑机设备,尚无患者用于恢复视力或治疗帕金森病。
据 PitchBook 数据,Neuralink 已融资 13 亿美元,目前估值达 90 亿美元。
近年来,Neuralink 等脑机接口公司因其医疗应用潜力获得广泛关注与投资。目前多家脑机接口公司正在开发能刺激或读取大脑数据的设备,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任何可商业化的永久性植入式脑机接口。
暂且不论这些宏伟蓝图是否属于 “画饼”,单从实际疗效来看,Neuralink 近年来确实带来了不少惊喜。
2016 年成立的 Neuralink,承载着马斯克对 “人机共生” 时代的畅想。这份灵感源自《神经漫游者》等科幻作品中描绘的人与机器深度融合的未来场景。
总体而言,Neuralink 的初衷兼具短期医疗目标(治疗行动及神经系统疾病)与长期愿景(增强人类能力、探索深层意识),旨在让人类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奇点面前,始终保持未来竞争力。
截至目前,Neuralink 已成功完成 9 台患者植入手术,接受治疗的患者主要为脊髓损伤及运动障碍人群。
借助 “心灵感应” 设备,患者重新获得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 他们能通过大脑直接操控鼠标、键盘等控制器,不仅能用 “意念” 流畅玩《马里奥赛车》《使命召唤》等游戏,甚至能控制轮椅、机械臂完成驾驶、写字等动作。
2025 年 7 月 22 日,Neuralink 取得重大突破:一天内完成两例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P8 与 P9 手术),创下新的里程碑。目前两位受试者恢复顺利,精神状态稳定。
公司负责人阐释了这项技术的长远意义:它有望为全球数亿人群带来实质帮助,核心使命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帮助人类克服神经系统疾病障碍、重建丧失的身体功能,并探索认知能力提升的可能路径。其原理是将微型电极精准植入大脑,与神经元直接交互,从而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高效通路。
Neuralink 目前已形成三大产品线:
  • “盲视(Blindsight)” 聚焦视觉重建,通过高通道电极刺激视觉皮层,计划 2026 年实现黑白轮廓感知,未来或与 VR/AR 技术融合构建数字视觉;
  • “深入(Deep)” 面向神经调节领域,通过深部脑电极植入调节异常神经元放电,针对帕金森、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方案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 “心灵感应(Telepathy)” 用于大脑与机器的交互,受试者使用时长的延长,是该技术从实验室概念迈向临床实用化的关键跨越。
Neuralink 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脑接口 —— 能在大脑任意区域实现神经元监听与写入,通过无线高速传输实现生物大脑与机器的深度连接。这意味着人类大脑可升级为 “生物 + 数字” 大脑,借助 AI 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机械飞升”。马斯克表示,有了 Neuralink,人类可用意念操控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将跳过复杂的动作编程,直接接收人脑原始指令,实现 “身随念动”。
为此,Neuralink 公布了未来三年计划:
  • 2025 年底:在言语皮层植入设备,解码无声 “意图言语”(从大脑信号中解码有意识的词语并转换为语音);
  • 2026 年:将电极通道 / 数量增至 3000 个,探索盲人视力恢复(初期目标为低分辨率视觉恢复,最终目标是实现超人般的多波段视觉,能看到雷达、红外线、紫外线);
  • 2027 年:将电极数量增至 1 万个,首次实现多设备植入(运动皮层、言语皮层或视觉皮层);
  • 2028 年:将电极数量增至 2.5 万个,全面接入大脑任意区域,触及更深层脑区以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同时探索与 AI 深度融合,推动人类与 AI 互联。
与此同时,Neuralink 第二代手术机器人已登场:新版机器人植入电极线的速度达每根 1.5 秒,较上一代提升 11 倍,且电极可植入大脑皮层下 50 毫米以上区域。
据 Neuralink 近期向投资者展示的文件,到 2031 年,公司有望每年为 2 万人植入芯片,年收入至少达 10 亿美元。文件还显示:2029 年,其 Telepathy 设备预计获美国监管机构批准,计划年手术量 2000 例,年收入至少 1 亿美元;2030 年,预计推出视力恢复芯片 Blindsight,年手术量扩至 1 万例,年收入超 5 亿美元。
当前,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呈现多路线并行突破的特征: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术均取得显著进展,在解码算法加持下共同推动产业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数据,2024 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 26.2 亿美元,预计 2034 年将达约 124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 17.35%,在医疗、娱乐、智能家居、军事等领域潜力巨大。
世界各国纷纷加大战略布局,中国也高度重视该产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明确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攻关方向,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政策加快其发展,推动商业化落地与应用场景拓展。开源证券指出,脑机接口发展加速,商业落地前景可期:非侵入式产品商业化进程领先,已有多款产品面世;侵入式 / 半侵入式发展相对迟缓,国内外领先公司处于产品注册或临床研究阶段,但未来前景广阔。
Neuralink 正逐步接近全脑接口目标,长远来看,人类意志与 AI 的融合或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但这也要求人们谨慎处理随之而来的复杂社会、法律与道德议题,技术挑战、数据隐私安全、身份认同等都是其前进路上的障碍。
部分神经科学专家对 2028 年实现人类与 AI 意识互联的目标存疑,认为当前对大脑产生意识的机制理解有限,通过局部脑区电极植入解码复杂意识可能难以达标。同时,脑电波数据的高敏感性引发隐私安全担忧,一旦泄露后果严重。而当思想可通过技术增强或修改时,个体身份是否改变、对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社会各界需加紧思考:如何确保这项革命性技术安全、公平地服务全人类?Neuralink 究竟是在 “画饼”,还是将继续创造奇迹?答案值得期待。

最新文章

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人道主义危机引发全球关注

新闻

 

阅读10012

北京交通部门多措并举应对强降雨,全力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新闻

 

阅读13008

美网首轮:王欣瑜逆转晋级,中国香港小将黄泽林创历史

明星

 

阅读16866

服贸会文旅专题:“展 + 会 + 演 + 销” 多维度联动,共绘文旅新画卷

财经

 

阅读16823

“人工智能 +” 开启新时代,引领产业变革与社会发展

科技

 

阅读17760

2022 twobaby.net 冀ICP备20013543号-2

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