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防汛前线的智能监测网络精准捕捉暴雨踪迹时,气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更广阔的领域加速突破。
2025年4月29日,全球首个空间天气链式基础大模型“风宇”,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亮相。这一由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人工智能系统,首次实现卫星观测数据与全链式数值模式数据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分区建模与耦合优化机制,“风宇”精准模拟出空间天气演化过程,为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提供全新工具。
在上海,两套聚焦城市灾害天气的AI模型即将投入汛期实战。强对流预警模型“雨师”,由上海市气象局联合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发,通过解析雷达三维数据建立的雷暴单体立体结构模型,使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与其形成技术互补的“扶摇”模型,专攻短时强降雨与雷雨大风预报,实现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多源数据秒级融合,完成区域级端到端同化预报一体化构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突破性成果AI-GAMFS模型,已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国际早期预警平台正式运行。这款全球首个气溶胶-气象耦合人工智能模型,仅需36秒即可输出覆盖全球的5天气象预报,空间分辨率达50公里,同步预测沙尘、硫酸盐等气溶胶组分的浓度分布与光学特性。其超算效率将污染预警能力提升至全新量级。
技术突破正深刻改变气象业务形态。随着算力提升与算法突破,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引擎。这些嵌入了物理规律的AI系统,正在重构人类认知天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