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怀旧变成麻醉剂:《末世纪暴潮》让人感觉不安地贴近现代,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算法现实极为相似。原本作为科幻设想的 SQUID 装置,如今看来竟与抖音、行车记录仪、深度伪造技术,以及网络上无尽的第一人称视角创伤视频有着诡异的相似之处。和《银翼杀手》一样,这部电影的情感核心在于人造体验与真实记忆之间的张力。它讲述了人们渴望感受真实,哪怕不得不伪造这种感觉。城市可能在背景中燃烧,但真正的反乌托邦,存在于那些反复观看自己过去的人的眼中。
《机械战警》(1987 年)
保罗・范霍文执导的《机械战警》并不含蓄,但它无需如此。在反乌托邦的底特律,警察私营化、企业巨头掌控一切,电视上充斥着暴力内容,这就是常态。一名被谋杀的警察被改造成带着警徽的机器,肩负着服务的指令复活。影片的讽刺辛辣,暴力场面极具戏剧性,其设计既标志性又怪诞。它在营销时被当作低俗作品,但随着时间推移,却像预言一般愈发有意义,与其说它是漫画改编电影,不如说是对国家现状的恐怖呈现。
人性:程序中的漏洞:《银翼杀手》将人造生命的悲剧浪漫化,而《机械战警》则视其为一场官僚闹剧。墨菲的人类记忆并不被珍视,反而被当作程序漏洞处理。令人久久难忘的画面是,一个人在不属于自己的身体里,在将他视为可随意丢弃的硬件的系统中,挣扎着夺回哪怕最微小的自主权利。这部电影的前瞻性令人震惊:私营化警务、无人机战争、企业法西斯主义,都以通俗剧般的活力呈现出来。如果说《银翼杀手》问的是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那么《机械战警》的回答则是 “当没人在乎时,会发生什么?”
页码:上一页